5月7日,上海市梅陇实验中学以“智析课堂 ‘空课’筑基——基于智能诊断与‘空中课堂’的教师成长实践研究”为主题,举行了面向全区八年级数学教师、以及张玲玲学科带头人团队、罗丹、金国英高级指导教师团队的教学研讨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有杨浦区教育学院顾群、普陀区教育学院徐炜蓉、陈海平,以及来自贵州正安县市坪民族中学校长谭向文、道真自治县大磷中学副校长王波。活动由梅陇实验中学副校长张玲玲主持。
周利老师执教的《用三角尺拼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内容来源于中考数学的综合与实践问题,旨在通过“拼、思、辩、证”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应用的全过程,体会合理联想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知识,将模仿行为引向理性思考,将个体性学习延展到学习小组的互助学习方式,促进合作交流,积累数学应用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本次课是“双新”理念的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挑战。
张副校长在教学研讨活动中,以“用三角尺拼平行四边形”为课例,依托华东师范大学AIC系统的智能诊断,分析了周利老师的课堂实现三重蜕变:学生自主探索时间从13%升至33%,课堂重心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主体”;老师的提问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回答从简单回答走向深度思考,课堂对话从单向传输走向多维碰撞;课堂生态从“个人竞争”走向“智慧共享”。张校长强调,青年教师是“双新”落地的关键力量。智能诊断不是要取代教师的“经验”判断,而是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生态,进而帮助教师聚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修正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驱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梅陇实验中学数学组打造“专题课工具量表”,历经1.0至5.0版本迭代:从初代“观摩记录单”到最终5.0版锚定“四基”目标,确保专题教学与新课标深度契合。窦启燕老师表示:“量表将‘空课’资源转化为结构化备课框架,真正实现“碎片资源→系统设计”的跨越。”
以《整式除以整式—长除法》为例,卢雨馨老师首次使用工具量表自主备课后,她发现引入环节混乱、例题梯度不足;二次结合“空课”资源优化语言表述,但仍存在 “新旧知识割裂”等问题。通过团队磨课与量表迭代,她最终以“知识框架图”重构引入逻辑,并重新设计阶梯式例题链,精准落实知识点。
甘昕怡老师强调优化备课需依托工具量表,融合“空中课堂”资源与学情分析,“既借力云端智慧,又扎根课堂实际”,职初教师从教学实践的摸索起步,逐步构建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最终迈向专业而高效的教学境界。这一实践为新课标下青年教师专题课教学提供了鲜活范例。
金丹华老师表示引入几何推理路径图,可以将抽象证明转化为可视化逻辑链。七年级学生通过填空模板掌握基础推理,八年级则自主绘制路径图,分析隐含条件与多向推理。高年级系统整合知识,修正逻辑漏洞。作业中,路径图直观暴露思维断点,教师可精准批注,其优势在于系统化知识网络、精准定位问题、提升逻辑力、适配分层教学。
杨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顾群老师表示周老师的这节课选题具有挑战性,从学生身边三角尺出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以真实的情境问题来落实核心素养。同时,分享了她对数学教学与教师成长的深刻见解。教学的关键在于“深度思考”。 教师需设计变式练习,她强调教师应“像学生一样解题”,亲身体验难点,才能精准指导。她呼吁教师以课堂为本,将每节课视为公开课精心准备,实现从“教知识”到“育思维”的升华。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亦是师生心灵的共鸣。唯有持续突破,方能成就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数学课堂。
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徐炜蓉老师表示“教师应重视教材”,将“空中课堂”资源与个性化教学结合,在实践中创新。“双新”的落地是要关注到人,也就是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现在教育理念已经发生改变,我们老师们更要有主动改变自己课堂的意识,这才能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思维赋能”的跨越。最后,徐老师借用各环节中老师们的一句话总结了今天的活动,周老师:“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空,让他们在尝试失败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与积累”;张校长:“让问题与对话重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金老师:“思维的断点成为课堂分析的关键”;卢老师:“在‘空中课堂’的学习基础上,要加上我们自己的思考”;专家顾老师:“教材是教学根基,合理联想需依此展开,教师应从命题视角解析题目,并持续提升专业素养。”
虽然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但是教育之路不停步,让我们常学、常思、常新,为“双新”落地在我们梅实课堂而继续努力!